阿里順林家具有限公司總經理林佐義,他所創(chuàng)辦的林氏木業(yè)是地地道道的淘品牌,生于淘寶,長于淘寶,連公司名稱也顯示著阿里巴巴的烙印。
2008年林氏木業(yè)進駐淘寶商城(天貓前身);2009年他的淘寶店得到第一顆皇冠,同年建立第一家工廠;2011年開設第一家體驗館,涉水O2O,當年銷售額2億元;2012年這一數據飆升至3.8億元,在今年有望達到6個億,成為互聯(lián)網家具第一品牌。
每天有3萬多個獨立IP進入林氏木業(yè)天貓旗艦店。目前林氏木業(yè)銷售渠道主要集中于大淘寶,形成2家C店(除商城以外的)和6家天貓店的格局。林氏木業(yè)創(chuàng)始人林佐義對淘寶的規(guī)則爛熟于心,且善于運用,這也是林氏木業(yè)能成功的關鍵。
創(chuàng)業(yè):建立個性淘品牌
2007年,學計算機的林佐義用兩萬塊錢,創(chuàng)立了自己的工作室,開始聯(lián)系佛山家具城內的店主,謀劃著為他們建立門戶網站,而這個生意并不好做。
直到有一天,林佐義通過百度“邂逅”了淘寶,這種“虛擬”買賣給了他新的靈感。當時,在網上開家具店的人并不多,因為家具是耐用消費品,價格貴,物流、運輸、倉儲困難,進入門檻高,鮮有人敢于嘗試。而林佐義的身后,卻有全國最大的家具生產基地,綿延十余里的家具工廠,充足的貨源,成熟的供應鏈體系。
由此,林佐義在淘寶注冊了店鋪,交了1000元保證金,開始走上電商之路。
2007年5月,林氏木業(yè)正式在淘寶開張,生意模式很簡單——將照片上傳網店,待消費者下單,由廠家直接發(fā)貨。如此“倒手炒貨”,林氏穩(wěn)賺差價。是時,家具零售店普遍保持50%以上的暴利,而林氏卻走10%的微利路線,因此迅速積累起大量客戶和信用積分。
據林佐義回憶,當時,每天都忙碌到很晚。辛苦60天后,7月林氏的營業(yè)額已經突破30萬元,林佐義拿到了創(chuàng)業(yè)的第一桶金。
在逐步打開知名度之后,林佐義意識到,僅僅作為渠道絕非長久之計。經過仔細的市場調研,結合自身的銷售數據,林佐義“發(fā)現”,偏向日韓風的田園系家具深受“80后”淘友喜歡。
于是,他聘請了有數十年經驗的大師操刀,用“模仿+改良”的模式打造出獨具特色的林氏田園家具,建立自己的品牌“標準”。此系列一經推出,受到淘寶買家的追捧,當月僅林氏田園沙發(fā)的銷量就突破1000件。
由此,林氏木業(yè)正式步入發(fā)展的快車道,2008年年底,它的年銷售額突破2000萬元,成為淘寶家具類名副其實的“老大”。
營銷:精準、高效率是根本
創(chuàng)業(yè)要靠數據摸清方向,守業(yè)更得靠數據精細地運作。在林佐義眼中,前端的營銷尤其需要如此。
去年“雙11”購物節(jié),林氏木業(yè)單日銷售額接近6000萬元,一位業(yè)務員因促成的銷售額巨大,當天獲得的提成就超過11萬元。而這一切均由系統(tǒng)自動結算,從最初,業(yè)務員與哪些消費者溝通過,溝通后成交的金額,付款的狀況……均由后臺記錄,系統(tǒng)可以實時核算每個人的業(yè)績。這套自動化系統(tǒng)由林佐義親自帶隊開發(fā)。
如此,當數據在整個系統(tǒng)中快速流轉、共享,問題得以快速解決,任務接連不斷,業(yè)績數字的刺激歷歷在目,銷售工作的效率自然大大提升。
如果說,數據是串聯(lián)林氏銷售系統(tǒng)的主線,那么,對于產品的經營而言,數據就是根本。
來自于超級數據的調查顯示,林氏木業(yè)2、3月間銷售前5的商品,平均改價5次,改名1次,平均銷售額超過22萬元。
以改價為例,定價過高,消費者不能接受,影響產品銷量;定價過低,利潤不夠,林氏不能接受。因此每款產品上線后都會經歷試價的過程,依據產品的成本、銷量、銷售速度、用戶的評價、產品的生命周期等多項數據不斷調整價格。
至于改名,則是另一項技術活,目的是抬高產品在搜索引擎上的排名,加大產品吸引力。例如家具風格是法式還是田園,質地是真皮還是布衣,命名中需要用這些關鍵詞提高搜索轉化率。執(zhí)行時,一般按照搜索權重數據,在品名上排列關鍵詞的順序。若數據有變,且銷量遲遲無法上升,則改名必不可少。
管理:數據成為“利器”
如此下來,前端的業(yè)務越來越紅火,林氏的規(guī)??焖贁U張,后端需要管理的東西自然也越來越多,此時,數據更成為管理的利器。
首先,對于飛速增長的員工,林佐義堅持數據化的薪酬制度。打開他的工作系統(tǒng),可以看到一張員工的KPI考核表,里面不僅有每一位員工的業(yè)務成績,還有特殊的兩列指標:“正能量”“負能量”,二者由用戶的好評、差評、客單價、退貨率等數十個因素構成,經過復雜的加權運算獲得相應的數字,將它們與業(yè)績相結合,便可以核算出每個員工的薪資。
其次,必須用數據做好設計、生產的管理。在林佐義看來,家具由消費者選擇,因此設計產品之前,必須先挖掘客戶的需求,校準市場定位。因此,數據分析必不可少。
接下來,再在生產線上進行“打樣”。林氏通過對新產品進行小批量生產,掌握各細分項目的費用,進而制定出工價標準、材料標準和包裝標準等成本標準,掌握住生產控制的主動權。之后,不管產品是出于自有工廠,還是通過OEM 生產,成本價目單都變得一目了然。
就是靠著這種手段,林氏將加工費用壓縮到了售價的5%~6%,相當于業(yè)界平均水平的一半。為自己的產品爭得了更多的價格優(yōu)勢和利潤空間。
同時,林佐義將數據管理帶入到物流進程中。每一筆出貨,都會有跟單人負責,他們會對比合作物流公司的發(fā)貨及時性、到貨及時性,是否有運輸損壞等等數據,而“負面”數據過多的物流公司,將失去林氏的訂單。